我经常觉得色彩科学处处充满了魔法。作为一门和“人”有关的学科,除了辐射量以外,从光度学开始就已经充满了“心理物理量”,甚至坎德拉(Candela)这个心理物理量单位还成了国际标准单位。但色彩科学的大厦就这样建立并运行了,仅由17位观察者的实验数据建立的 CIE 1931 模型至今还在大规模的使用。

1979年10月第十六届国际计量大会将坎德拉定义为:频率为540×10^12Hz的单色辐射光源(黄绿色可见光)在某方向的辐射强度为1/683 瓦每球面度,该辐射源在该方向的发光强度为1坎德拉。

包括均匀颜色空间、颜色外貌,再到图像处理、质量评价。从线性到非线性,从物理到心理,在一层层心理物理量上叠加新的心理物理量,不断地抽象出越来越复杂的模型。色彩科学在旁人眼里也许带有不少“玄学”色彩,摄影师群体里也更多用模棱两可和抽象的词汇去描述色彩。

现在,我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很多现象,也还有很多的现象在指导着我的科研思路。对我而言,色彩科学不仅是科学,还是一门艺术,我也不排斥它适当的带有一些“玄学”,毕竟从根本上这是一门研究“人”的学科,如果人的一切行为表现都能被精准的解释,好像也是一件挺遥远和恐怖的事情。